原阳大米如何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原阳大米如何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当水稻“拿到”了绿色食品认证,会给稻农带来什么变化?原阳县大宾镇刘江庄村村民陈小利原来卖大米论斤卖,现在论克卖。他瞄准大城市市场,每袋从10斤规格变为200克规格,每袋卖6元到8元,价格飙升好几倍。

 

收益如此好,拿到绿色食品认证需要什么条件?

 

“基地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一是在施肥上,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化肥。二是在病虫害防治上,以生物农药、生物菌剂为主,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三是对产品的营养和有害成分进行多批次检测,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8月28日,提及原阳大米的绿色食品认证,陈小利的回答很专业。

“基地周围5公里和主导风向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都不能有污染源。”原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宝光补充强调了绿色食品认证规定的这样一项具体标准,就连收获后的大米加工也需要有指定企业开设专门的生产线。

原阳县确定了5家绿色食品企业,实现绿色食品原料就地转化,确保绿色大米的“纯净度”。

这些年,为让大米“含金量”更高,原阳不断提升大米“含绿量”,成品大米价格每斤提高了十元到数十元不等,绿色稻米全产业链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科技打底绿意更浓

 

以绿色为底色的稻米产业,是怎样在原阳强势开启“飞驰人生”的?

振兴稻米产业绝非一人一单位之事,这是原阳上下的共识。为此,原阳县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监督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细化工作督导考核,明确责任人,上下一心振兴稻米产业,齐心共抓“田间事”。

八月,原阳大地稻浪滚滚,绿意更浓。此时的原阳水稻进入抽穗期和灌浆期,植株需求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抵御病虫害也是其要“闯”的重要一关。

在太平镇菜吴村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植保、苗情、气象等监测设备忙不停,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振邦每天都要到稻田里转几圈,用多年经验辅助智慧监测,为绿色种稻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秧海映青天的稻田是泥鳅最美的家园。”吴振邦介绍,“泥鳅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敏感,如果泥鳅长得好,那稻田一定是绿色健康、无公害的稻田。”

为保证水稻种养的绿色天然,吴振邦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在稻田里养泥鳅,不用化学农药,水稻不仅更“绿”更高产,泥鳅养殖也增加了收入。

如今,除稻鳅共养外,稻蟹共养、稻鸭共养等绿色生产模式在原阳大地已成主流。

 

标准种植品质更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原阳发展的风向标,培育绿色水稻也是如此。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原阳努力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原阳推广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实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按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化推广深耕、冬灌、黄板、杀虫灯等技术。

2017年,原阳大米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去年原阳县又筹资3亿元资金,在水稻种植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打及配套机井687眼、渠98972米、桥877座、闸2003门,硬化道路74215米,4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全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同时,原阳县开展水稻优质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先后引进推广“新丰2号”“新科稻31”等水稻新品种,品质、亩产同步提高。

 

文旅赋能品牌更亮

 

当“绿色”成为原阳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新的格局已经打开,新的变化仍在酝酿,原阳大米正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通过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等方式,原阳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原阳成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鱼米之乡”。

原阳还持续举办稻米文化节活动,弘扬原阳稻米文化,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活动以“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联动开展农耕体验等特色活动,其间举办稻田摄影展、稻田音乐节,现场设置水稻收割体验区,吸引众多游客体验。

黄河水浇灌、矿物质含量高、优良的绿色品质,再加上稻米文化的加持,原阳大米香飘更远。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第二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的通知》,推介50个案例作为第二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原阳县位列其中,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原阳大米再受瞩目。

“以水稻核心区太平镇为基础扎实推进绿色水稻面积4万亩以上,辐射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18万亩以上。”原阳县主要负责人说。立下目标,原阳致力让大米转型升级驶入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的快车道,崛起的道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前途必然光明灿烂。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4年9月3日
浏览量:0